作者:正觉居士 日期:2009-10-12
“正觉网站”开通运作不久,即有热心之同门师兄发来文章,论及“佛商”一词之释义,并将当今的李嘉诚和古印度的帝黎富婆和跋梨迦作为例证,颇有见地。但来文简短,可能尚有很多见解未曾论及。所以我亦借此缘起,尝试简单说一下我对“佛商”的一些浅见。期望抛砖引玉,得到众多同门大德或学术大家指正,更上一层楼。 实际上近年在网络上,很多佛门师兄、大德或一些文化经营企管大家都曾经提到“佛商”一词。但系统地阐述个中内涵的却未曾见。本人虽然对“佛商”一词也有一些看法和理论,但毕竟现实操作中能举例明证的确实不多,这也是一直不敢撰文献丑的原因。而上述师兄所提到的李嘉诚和两位古代商人,到底算否“佛商”这里不敢武断。但相应的理由却显得还是不够充分,根据师兄之论点:一是这些成功的商人必须皈依了佛门;二是他们有“布施”(作慈善或供养佛陀)的行为,就可以称之为“佛商”。这从佛家理论上讲,实际上仅讨论了其“外相”而已,并没有体现“佛商”中“佛”字所代表的“我”,也就是如如不动的真如本性。 这两年,有一部韩国人写的书《商道》颇受中国企业界高层人士推崇,而且亦被拍起了电视连续剧而受到热评。这本小说写的就一个二百年前朝鲜首富林尚沃的一生:从一个僧人还俗投入世俗生意,秉承着上师石崇的教诲和指引。从店里的业务员一直努力成为首富,而最后又回归自然,散尽家财,成为“商佛”的传奇一生。里面虽然也揉杂了很多中国传统的儒家和道家思想,但其“财上平如水,人中直似衡”这句座右铭,阐述的主要还是佛家的理论,正如其依靠师傅锦囊渡过困难和最后回归空境,安住于心时,无不体现着佛家的智慧,在世间和出世间的运作。可以说该书是近年研讨“佛商”一词最有代表性的论述。当然由于它是以小说体裁来写作,而且包融了佛、道、儒三家顺应自然,守道而为的精粹,一般人要感受个中的“佛商”内涵,还得好好品味才行。 而我个人认为,上述师兄所提到的慈善行为实际上不但“佛商”会做,就算普通的民商(个体户)、儒商、甚至官商也会做。这仅仅可以说是“佛商”的必备条件之一而已。因为“布施”是很难以多少来衡量其功德的。譬如一个街边流浪汉他把身上仅有的一百元拿去捐献给受灾的难民,在佛家的眼光里,他的功德并不会比李嘉诚捐一百万少。而至于皈依也只是形式而已,不皈依并不能说明他不是在做“佛商”做的事。正如上述《商道》一书的主人公林尚沃一样,他还俗后并没有再重新皈依佛门。 “三界唯心,万法唯识”,所以我认为论“佛商”一词还是以心识为根,行为外相为辅较为恰当。也就是说“佛商”必须具备以下最基本的条件: 第一、在心识上,也就是说有佛家弟子一样的心性,内容很多但首先最关键是要接受佛家业因果报、万事缘起的根本佛理。而这一点可体现在以下思想和观点上: 1、一切皆是命,半点不由人,这一点在港、澳、粤富裕地区最为明显。像2003年非典型肺炎流行,广东、香港都是重灾区,而走到街上很少看见带口罩的人,亦如往昔没见得有太大的恐慌之意。反而像上海、北京等内地一些大城市,人人如临大敌,街上一片口罩汪洋。这一点就看出了粤人对命运的坦然接受的态度; 2、福祸由人,如影如形。虽然相信命运,但不会因此而消极,反而更加积极面对人生,相信好心有好报,付出总有回报。因相信因果,所以更能坦然接受现状,不会抱怨放弃。有了接受苦难贫困之心,就让他们更能追求美好将来; 3、随缘顺势而为,行为低调。这点在广东、福建、台湾、香港等沿海地区的人的性格里特别明显。像在香港不知有多少千万亿万隐形富豪而不为人所知。这些地区的人很少会侃侃而谈很大很大的理想,也很少会去花时间争辩成功失败的道理。他们更多的是默默无闻地刻苦地去做,实干就是代名词。因为他们不会在理论上去寻找正确与否,所以心就更加清静。更能感受到身边的“缘起”,顺应大势而有所作为; 4、和气生财、趋吉避凶。也就是说不会为了求财而生气甚至伤身,更不会用生命去换取财富,讲究礼仪诚信、一团和气、心态中庸平和,不会因财而大喜大悲; 5、有谦恭感恩之心,不会因为有财富而生骄慢之心,也不会以财富而自视过高,总对身边人物甚至冥冥中不知之命运抱着感恩之心。所以就算没有信佛等宗教信仰,面对着那些不可知事物时,也会谦恭礼敬。像十几年前香港出名的隐形富翁“林伯”(已逝)住在简陋的天台屋上,但每年的慈善晚会捐款都是以千万计算,位居前列。 第二,从经商行为以及平时行事方法来看,具备以下的特性: 1、“可得商贩营生利业,平斗直尺,不可罔於人”——《阿难问事佛吉凶经》。 平斗直尺也就是不缺短斤两,公平交易,童叟无欺之意,这点讲起来简单,但在现在社会却很难做到。因为虚假广告、夸大功效或掺假造假等已经属于“罔於人”(骗人)的范畴。留意近两年国营三鹿奶粉引致的全国奶业的整体造假、名牌餐饮的致癌添加剂,还有琳琅满目的健身、医疗虚假广告,乃至掺水的猪肉,掺孔雀绿的海鲜等等,真的不容易找出“不骗人”的商业行为了。但如违背了这条商业原则,就算日后捐再多的钱,作再多的善事也只能属“忏悔”之说,也只能各自受报,难论“佛商”之道了。 2、使用佛家无上的智慧和修行的方法来做生意、来管理企业乃至塑造企业的文化。作为一个“佛商”,他应该具备一颗“禅心”。禅定而生智慧、遇事不惧、功成不狂,能通过“持戒”(戒恶习)来获取众人的尊重。能通过“忍辱”来承担苦难,能通过“精进”来克服困难而获得最好的胜利。而在日常管理中亦会参仿佛门的“六和敬”等等来制定自己企业的规范准则,打造超强的企业团队,能令整个企业的员工的的日常工作中都像“在快乐地修行”,让他们远离贫困潦倒,过上物质、精神都充沛的生活。 <备注:这部分属本公司专门的培训课程,篇幅太大,这里暂不细述> 3、“一切治生产业皆与实相不相违背”——《法华经》 该句经文本来的意思是:生活上、工作上的每一件事情,都不会违背真如本性。而从另一角度解释,也就是在工作、从商的过程中,所有的事都不偏离我们的“实相——真如本性,也就是说不会为了赚点钱而放弃或违背自我。比如为了钱出卖良心,放弃自尊,接受其它的歪门邪道等等,也不会违背佛门的一些基本原则,如慈悲喜舍,更不会为了钱伤害身边的亲朋好友或斥骂、伤害下属同事等等。也就是商道里一书中所提到的“财上平如水,人中直似衡”的观点了。 第三、从财富的运用来看,我们可以参看《善生经》的内容来作出说明,经中有一段谒是这样的“一食知止足,二修业勿怠,三当先储积,以拟于空乏,四耕田商贾,译地而置牧,五当起塔庙,六立僧房舍。” 1、“一食知止足,二修业勿怠”,也就是说让自己和自己身边的亲朋好友、下属佣人有充足的食物,满足需求。并且对财富有知足之心,更不会因为有了财富而放荡自己而受损,而且要善用财富去修行,不因财富而生怠慢懒惰之心; 2、“三当先储积,以拟于空乏”,就是要积累财富而不挥霍无度; 3、“四耕田商贾,译地而置牧”讲的就是善用已有资源跨行业发展; 4、“五当起塔庙,六立僧房舍”,这里单从文字上讲的是捐钱建庙修塔。但因为庙产是十方大众的,所以也可以理解所有的慈善行为。也就是说戒除悭贪,用财富去利益天下人。 第四,从“果”上论,也可以说是“佛商”的最高境界,那就应该是《维摩结经》上所说的“居尘而不染……化境而示众生了。” 1、“示有妻妾婢女,而常远离五欲淤泥”——《维摩法经》。这句话说的是维摩法大居士虽然有“良田千顷,妻妾成群”,但却不会因此而沉迷平常人的色、声等欲望中而不自知。也就是说真正的“佛商”因工作、生活或现实的需求,可能也会像平常人一样有一些“恶习”的外相,但自己却不会沉迷于中。比如嫖妓、赌博、飙车等等。” 2、“示有资生,而恒观无念,实无所贪”,表面上看上去他有很多的财富,但他自己正常并没有刻意去计算或积存财富。他已明白了财富对他来说的真实意义,他内心已不再有悭贪之心,最终把财富还归于社会,还归于自然。 虽然现在很多新生的超级富豪口里往往说:“财富对我来说只是一个数字”,又或是他们也经常拿一些钱出来做慈善,但多是“九牛一毛”。而像“福耀玻璃”的曹德旺拿出四十三亿来做善事事业,以他的年龄,以他的财富比例,或者说在这“果”上已接近或达至“佛商”的境界了。<据说他的母亲就是一个佛门弟子,他也是挚诚的佛教徒> 最后,从分别上说,“佛商”和“官商”最大区别是没有了后者的权诈豪取;而和“儒商”来比,则更能适应自然天道。纵观中国历史,以我寡闻之见,可能也只有春秋赵国的陶朱公(也即是春秋赵国的范蠡,财富曾三聚三散尽而被后人尊为财神供奉)堪称为“佛商”了。 现今社会,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物欲纵横,“儒商”可能很难成就了。而随着世人民主意识的加强,“官商”更多的将伴随着囚狱等不可控制的灾难,难以善终。而佛商依仗着善因善果、生生不息,才称得上真正的“商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