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部》中,佛陀说:“我只教导苦与苦的止息”。从这里我们可以理解,佛教的禅修目的是止息内心的痛苦,苦与苦的止息就是佛教禅修的全部内容。佛陀在四十五年的教化当中,一直围绕着这样一个主题:苦与苦的止息。浩如烟海的三藏经典,如果我们把它归纳起来,就是这样一句话:苦与苦的止息的理论与方法。 苦是什么呢?我们内心的不快乐就是苦,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亲身感知到。例如生气、愤怒、失望、悲伤、狐独、绝望,对老、病、死的恐惧感,对意外伤害事件的恐惧感,等等,苦包括了一切苛虐人的心理情绪。佛教禅修的目的就是根除这些不良心理与不良情绪。 这些不良心理与情绪的起因是错误的认知——痴,即我们对自己身心的错误认知,是导致这些痛苦产生的根源。佛陀说:因为错误认知而产生贪着,因为贪着而产生痛苦。禅修就是观察身心的工作,当对身心的本质有了正确的认识,贪着之心就不会生起,没有贪着,痛苦就不会产生。 在谈到贪欲时,有些人会担心:如果止息了贪欲,我们的生活是否会遇到困难?如果止息了烦恼,我们的人生是否还会多姿多彩?如果止息了内心的嗔怒,我们的工作是否还能开展?如果完全地断除了内心的贪嗔痴,我们的人生是否还有意义? 也许我们需要知道,佛教的禅修所要消除的是内心深处的贪嗔欲念,而不是消除思想、消除理智、消除感知、消除一切知识与信念。 没有贪嗔的欲念,不能理解为:没有思想,没有感知,没有知识,没有行动的信念与力量,禅修消除的是内心中贪着的力量,而非消除感受、心念与精神(即行为力量,行蕴)。 这里有一事需要说明,佛教的禅修是智慧的方式,以止息内心的痛苦为目的,它不涉及任何危险的思想,也不指使人去做任何危险的行为,因而不会危及一个人正常的生活。禅修意在消除心理上一切毒害的元素,对人生只会带来益处,而没有任何副作用。 当人的内心没有贪欲以后,他的思想会更加正确合理,他的感觉会更加敏锐良好,他的知识才能被用到正道上,他行动的信念与力量才是最彻底的。如果心灵受到贪嗔痴的毒害,人的感知能力会变得迟钝,知识与能力往往会被误用,甚至身体也会因为贪嗔痴的毒素而产生不良反应。其实,我们的生活一直在遭受这些不良元素的毒害,如果消除了它们,生活的肌体才能健康运行。
对于想了解和深入佛教禅修的人,“正觉”建议把以下几个主题作为了解和深入的方向: 1、禅修是培植美好,清除垃圾,健全心理之道; 2、禅修非向外寻,而是向内观察; 3、内观禅修的对象不是佛陀,而是自己身心时时变化的本质; 4、禅修所面对的是自己的身与心,它是现实的,而非虚构;禅修的利益只展现在禅修者本人身上; 5、禅修清除了思想、理智、感知、知识与信念上的一切杂质,而非消除了思想、理智、感知、知识与信念本身; 6、禅修成功的人,他们没有贪嗔的欲念,他们依然有思想、感知、知识、行动的信念与力量,他们在使用思想、感知时更加纯净,更加有效率; 7、禅修消除了内心贪着的力量,清除了心理上的垃圾,熄灭了内心的痛苦。可以使一个人更有道德感,更有智慧,更有力量,他的生活会更有意义; 8、禅修是净化心灵的工作,如我们平常的工作一样。不要把禅修当成某种特别的事,或误以为是某种神秘的事情; 9、禅修的利益是,逐渐断除生气、忧虑、恐惧、绝望、悲伤、焦虑、寂寞等心理上的问题,而且永不复发; 10、只要遵循佛陀教导的禅修方法,禅修不会有任何副作用。
禅修的功效: 1:消除你内心的压力,是最高级的心灵鸡汤。 2:改善身体健康状况,提高记忆力、直觉力、创造力、却病延年。 3:提升你的个人涵养,出淤泥而不染。 4:令你保持长乐的心态。 5:开启你自身的智慧之门,改善人际关系,良朋千万、助你前进。 6:坚忍勇猛,事业精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