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友青青,任职教育界,工作原因调动去了东莞工作,节假日偶尔回广州和家人团聚,不知不觉已有二、三年未曾见面。每次通话,总是一个“忙”字挂在嘴边,踏告诉我,就算休息日,通常在回广州的路上,都会收到单位同事或学生家长的电话,曾试过中途折返工作,所以虽然节假日也会回广州,但总是没时间也没闲情约广州的好朋友见面喝茶聊天,言语间,除了些少的成就感外,更多的是一种无奈。 确实,在当今的社会,人总好像在给一个无形的手推动着不断前进,经济物质形的社会给每个人设定了很多很多的目标,房子,更大的房子,车子,更好的车子,儿女升学,更好的名校,每年几次的旅游,乃至奢华的国际渡假天堂……等等。总让人充满了前进的动力,连本是休闲的旅游也经常是忙忙碌碌。因为短短几天要看完多少个城市和景点。而慢慢地,“忙碌”已成为我们国人生活的主基调,甚至忙碌好像也体现着一个人的工作价值和社会地位,所以,周星驰的电影里推着自行车的生意人也要在嘴边挂着个忙字——“我分分钟几十万上下”,无非就是怕别人误会他太清闲,因为他“不忙”而看不起他。 有个朋友抱怨他的父母和岳父母,两边老人都不肯帮他们家带孩子,说现实的老人学会了享受,不体谅女儿的辛苦了,实际上他根本不明白,有时老人家根本是无法应付带孩子这一起很忙的工作了。天还没亮就要上课,中午要接回来,下午再送过去,傍晚再接回来,(以前的小学生都是自己上下课的),匆匆晚饭后,又要送去辅习老师处。到了周六、周日,茶没喝完,跟着又要送到音乐辅导班、艺术兴趣班、奥数培训班等等,工作量比他们年轻时上班不知要大多少倍,你说他们一副老骨头受得了吗?所以很多老人家宁愿从退休工资中拿到点钱给儿女补贴请佣人来代劳了。 生活真的需要这么忙碌吗? 前段时间,在台湾有个相关的统计表明,社会上,占人口总数10%的富人里,每周的工作时间逐渐在减少,而收入越来越高,他们有个新的名词,加“富闲”的人,相反10%较穷的人的工作时间却越来越多,但时薪却越来越低,不到80元台币,所以他们总的收入总是无法跟上通货膨胀,所以越来越穷,而这类人也有一个名字叫“穷忙族”,也就是越忙越穷,越穷越忙的意思,而在国内,这种情况也是越来越明显,你看那些开着最新款奔驰、宝马、保时捷名车的有钱人,真正坐在办公室上班的时候并不多,而那些朝九晚十的加班一族,往往是QQ也买不起,这种情况好像完全背离了多劳多得的社会法则,难道“勤劳致富”这一道理已不在适合吗? 在美国,一个成功的生意人名字叫费里斯,他是这样注释“忙碌”两个字的——“忙碌,只是偷懒的一种形式,那是因为你懒得去思考和分辨自己的行为”。这句话已能解答了上面的疑惑,也就是说出了“富闲”的人和“穷忙”的人最大的区别在于:“思考”和“分辨”。富闲的人他们不困于工作的形式,(佛家所说的外相上),而是注重沟通、思考从而控制外物(佛家所说的心力的控制),达至成功,而穷忙的人,因为缺乏思考的能力或是懒于思考,从而根本对自己的行为和外界的真伪无法分辨,也只能是人云亦云,随波逐流,依照大多数人形成的所谓“共识”或“常识”去工作生活,而由于这种常识往往是错误的基多,所以大多数人也就走进了“越穷越忙,越忙越穷”的循环怪圈而无法自拔,从而忙就成为一个最好的偷懒的籍口了。 有些人爱读成功人士传记的可能会有不同意见,他们可能会说“你看李嘉诚,比尔盖茨等等富豪他们也很忙呀,每天早上很早起来,工作到晚上几点几点,不忙怎么有成就呢?”这种观念实际上只看到了事物的表面,像那些首富,他们实际上一点也不忙,他们只是在利用好他们生命中的每分钟做他们喜欢做的事而已,而这些事情都是在他们自己的心力控制状态去做的,而且这些事都在为他们自己或者这个社会创造自己巨大的价值,他们做事并不存在被迫的成份,而我们自己的“忙”是否也具备以上的条件呢?换个角度讲,看看美国历代总统,每年都还有几次一家人到大卫营或回自己庄园度假呢,怎么我们就忙得连喘口气的时间都没有了呢? 中国的文字都含有很深的含义,像忙字,拆开了就是两个字“心”和“亡”,也就是心死了的意思,就是提醒我们当我们一天到晚觉得很忙的时候,可能就是我们的心死了的时候,一个人心都死了,也就和行尸走肉差不多了,难道这就是生命的意义吗? 古人有一副对联写得很好“静中观物动,闲处看人忙,才得超尘脱俗的趣味;忙处会偷闲,动中能取静,便是安身立命的功夫”。不管你追求的是什么,不管你想拥有何样的人生,这种“趣味”和“功夫”都是必不可少的。 对生命负责的人,不要轻言“忙”字。 |